瑞士伯内塔戏剧制作社《来自雾机工厂的女孩》,2020

巡演日期:2020年,9月16日 - 10月1日

...奉托姆•鲁兹为大师,全因其细致中有过人之处——此亦能解释,为何他创作的烟雾秀有如一笺音乐织成的缥缈的电波,它们在虚无中散播优美的讯息...

巡演日期
  • 2020年,9月16日 - 10月1日

媒体评语:

“……奉托姆•鲁兹为大师,全因其细致中有过人之处——此亦能解释,为何他创作的烟雾秀有如一笺音乐织成的缥缈的电波,它们在虚无中散播优美的讯息,同时也会穿透虚无、笼罩于虚无之上,且不论强弱多寡,只可意会之。托姆•鲁兹并非一意苦求作品的动人之效,他的目标是为达成见微知著,而浮游其上的,是他对喜剧的重新定义。鲁兹执导下的人物,可谓怪杰一帮,他们胆敢挑衅所有规则,且所持见地是反理性的,亦反那些由商品及数字所决定的理性价值观。
他们的偶像,既是雾机本身,也是雾机所生出的画面、气氛、魔幻——乃至弥漫于四周、通达无碍的音乐。”

— 逖尔•布列格勒卜,2017年柏林戏剧节

  《来自雾机工厂的女孩》

  这是一个有着奇异魔幻结局的纯真现代童话。在郊区的小型雾机厂业务萧条,没有客户经过此地,而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没有人愿意购买这种实际上毫无生产力的机器。

  工厂的老板和他的员工们——他的儿子和一个无薪的实习生——坐在他们的展示厅里,对未来深感绝望。然而公司是否能够得救的答案就在这云雾之上。为了促进销售,工人们尝试展示新的雾气方案:雾瀑布、荧光雾海、音乐烟雾、烟雾行星环、甚至是著名雕塑家罗丹和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的烟雾复制品,以及用划艇模仿巴塞尔画家科林的烟雾版《死亡之岛》…所有这些都是烟雾做的:尽管极易挥发。不过......整个机器园区、225年的公司历史,稍纵即逝、浩如烟海的丰富的视觉图像,依旧孜孜不倦地向少数的过路人展示着。雾机工厂的未来是否能像这昙花一现的《在云端》一样,绝地逢生?总有一天会有人看得见,亦或,看不见。

  这部瑞士戏剧家托姆•鲁兹的新作品,探讨了我们人生经历中最难以捉摸和短暂的一面:你如何能够坚持不断变化的恒定状态?而在一个越来越货币化的世界里,诗歌又将何去何从?

  瑞士伯内塔戏剧制作社

  1995年由加比•伯内塔在瑞士苏黎世成立,原名“戏剧制作社”。2016年当加比•伯内塔的侄子拉姆恩•伯内塔加入之后,更名为“伯内塔戏剧制作社”。作为自由独立的戏剧制作机构,其旨在为艺术家们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范围包括组织、理念、融资、推广宣传、对外交流以及公共关系处理。

  导演:托姆•鲁兹

  托姆•鲁兹1982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2000至2005年在苏黎世音乐与戏剧学院学习表演,2007年首次执导,其处女作《耐心营地》在瑞士巴塞尔兵营的“燃料戏剧节”首演,此后他还受邀参加了2009年在汉诺威举办的“戏剧形式戏剧节”,亦自那时起,鲁兹便开始以自由导演身份活跃于各独立剧场,而他同时也受邀担任各类官方剧院的导演。

  科内莉亚•费耶德勒在为《南德报》撰写剧评时,曾如此描述鲁兹与瑞士剧作家劳拉•德•韦克在《残缺者档案》中的合作:几近超脱感官之享的氛围,令我们联想到导演界巨擘克里斯托弗•马沙勒,不过这支年轻团队已经创作出带有自身烙印的新事物,它刻画精准且激荡人心——即这一“演说与音乐相交的夜晚,可谓自在安详,并呈现出罕有的剧场幸福瞬间。”

  2014年,鲁兹执导的《残缺者档案》曾先后受邀参演德国“米尔海姆戏剧日”、柏林剧院“创作者戏剧日”以及海德堡斯杜克马克特戏剧节。《鬼乐之夜:当我死去时》则由鲁兹所在的母剧团苏黎世格斯内拉勒剧团创作,该剧于2013年在慕尼黑话剧艺术节首演之后,曾赴世界各地巡演,造访城市包括柏林、耶路撒冷、洛桑、美因茨、马赛、蒙彼利埃、南泰尔、巴黎、雷克雅未克、鹿特丹、斯特拉斯堡、坦佩雷和苏黎世。

  鲁兹亦凭借上述两部作品荣膺“2014年度新晋导演”奖,该奖项是由业内杂志《今日剧场》主持且由剧评人参与投票而评选出的。

  托姆•鲁兹还曾改编朱迪斯•斯卡兰斯基的《荒岛地图》,并将其搬上德国汉诺威国立戏剧院的舞台,2015年他曾受邀携该剧参加柏林戏剧节。

  自2015/16年演出季以来,托姆•鲁兹一直是瑞士巴塞尔剧院的驻院导演,而《麦角酸二乙酰胺——我那有问题的孩子》正是在该剧院上演,鲁兹此后还受邀携该剧参加海德堡斯杜克马克特戏剧节和柏林剧院“创作者戏剧日”。

  在其独立作品《非同寻常的气象计划》上演之后,托姆•鲁兹又为德国美因茨国立戏剧院执导了《悲伤的魔术师们》,并凭借该剧再次受邀参加柏林戏剧节。

  2018年,托姆•鲁兹为瑞士苏黎世格斯内拉勒剧团创作了另一部独立作品《来自雾机工厂的女孩》。
在2018/19演出季,鲁兹继续与柏林德意志剧院合作并排演了托马斯•伯恩哈德的《老师傅》。而此前2016年,他曾在该剧院执导过马克思•弗里施的《在全新世出现的人》。

剧评:

“《来自雾机工厂的女孩》给予众人一个精彩纷呈、非同寻常的戏剧之夜,其格外浪漫,还有令人开心的喜剧效果,而不拘泥于意义的同时,又有着绝对的深刻。”

— 多米尼克•斯彼尔吉,《日周报》,2018年6月1日

“雾代表着一切短暂易逝的、难以理喻的事物、亦代表着精神、艺术与时光的流逝。”

— 马蒂亚斯•巴尔泽,《巴塞尔乡村州日报》,2018年5月28日

“这出雾之歌剧柔韧而细嫩,尤其是在配乐段落。马提亚斯•韦贝尔对弦乐声部、各类乐器以及所录制的音频都有很好的掌控。韦贝尔在钢片琴上奏出的易逝之音给全剧定下了基调,玛拉•米希邦的大提琴奏出欢脱的三度、四度攀音,这是原版的舒伯特音乐还是他人的转述版?法国旋律更加的甜美,而且,当五位演员组成合唱并柔和的吟唱出一首远古牧歌亦或旧时歌谣时,一种浮游荡漾的魔术开始滋生。”

— 托比亚斯•格柔萨,《新苏黎世报》,2018年5月18日

“这出魔幻般的戏剧是关于什么的呢,是否就只关乎雾?或者,其本身就是围绕着某一领域的随性随意之美?”

—安德烈斯•克莱乌,“晚间评论网”,2018年5月17日

“《来自雾机工厂的女孩》因其精雕细作的音乐再度令人瞩目:其中有着极具智性的音乐叙述,而全观之下这出戏剧亦像一部音乐剧。马提亚斯•韦贝尔打从一开始便与托姆•鲁兹合作,其作品涵盖甚广——从多愁善感的低吟至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从远古牧歌到蓝调音乐。五位演员精准唱诵,如此精彩,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 安德烈斯•克莱乌,“晚间评论网”,2018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