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皇家芭蕾舞团,2016

巡演日期:2016年,6月16日 - 26日

有着近250年辉煌历史的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将于2016年时隔8年再次访华,首度牵手吴氏策划,带来舞团扛鼎之作《拿波里》与《仙女》、《主题与变奏》。

巡演日期
  • 2016年,6月16日 - 26日

2016年6月16日-17日,19:30,国家大剧院《拿波里》
2016年6月18日-19日,19:30,国家大剧院《仙女》、《主题与变奏》
2016年6月23日-24日,19:15,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拿波里》
2016年6月25日-26日,19:15,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仙女》、《主题与变奏》

  有着近250年辉煌历史的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将于2016年时隔8年再次访华,首度牵手吴氏策划,带来舞团扛鼎之作《拿波里》与《仙女》、《主题与变奏》。这是继1985年2000年和2008年之后舞团的第四次访华之行。

  地处北欧的丹麦一直以来都是芭蕾艺术不可忽视的“重镇”,皇室下属的芭蕾舞团,不仅有政府资金支持,更有王室成员参与创作,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家芭蕾舞团”。

  由芭蕾大师布农维尔开创的“丹麦学派”在世界芭蕾六大学派中独树一帜,以腿部严谨规范且高难度的动作著称,所以演员能够“真正用足尖跳舞”,同时男演员的作用也在丹麦流派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此次访华的《拿波里》是布农维尔学派的代表作,然而这部久负盛名的作品的完整版却还是第一次在中国上演,剧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意大利,但是却反映了编舞家丹麦式的浪漫主义,是丹麦国家积极的生活观念的典型表现。

  此番中国之行的另两部作品《仙女》、《主题与变奏》,则体现着“丹皇”古老与崭新的双面风采,这是两部在芭蕾艺术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伟大作品,一部是现存最早的立起足尖的芭蕾舞剧,另一部则是芭蕾巨匠巴兰钦的代表作,而此次中国观众将欣赏到的则是2014年复排的现代版《仙女》,以及2016年1月刚刚世界首演的最新版《主题与变奏》。

  成立于18世纪70年代的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是世界上最具历史的芭蕾舞团之一,舞团凭借布农维尔传统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同时,他们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将众多19世纪浪漫主义芭蕾作品完整延续至今的舞团,其中布农维尔的《仙女》、《拿波里》和《民间故事》不仅是丹麦芭蕾历史上、也是国际芭蕾舞坛的不朽杰作。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并未因此故步自封,进入二十世纪他们大量扩充了现代风格剧目:从丹麦编导哈拉尔德•兰德和弗莱明•弗林特引入的乔治•巴兰钦的新古典主义,到当代欧美重要编导约翰•诺伊梅尔、莫里斯•贝嘉和吉里•基里安等的作品。此外,舞团不仅排演了新生代编导阿里克谢•拉特曼斯基、韦恩•麦克格雷格、亚历山大•艾克曼、莱昂&莱福特及克里斯托夫•威尔顿的新作,也上演了《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古典芭蕾经典。毋庸置疑,丹麦皇家芭蕾团如此丰富的剧目和全面的能力在国际舞界首屈一指。

  布农维尔的芭蕾精髓永远是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最独特和最宝贵的财富。同时,舞团在与新一代优秀编导合作、编排新作品中日益拓展他们的保留剧目。传统和现代水乳交融,见证着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全新的壮丽辉煌。

  艺术总监:尼古拉•胡贝

  尼古拉•胡贝1967年生于哥本哈根,1978年进入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舞蹈学校学习,1984年成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见习演员,1986年任群舞演员,1988年晋升为首席舞者。1992年,他获聘纽约城市芭蕾舞团首席舞者。在丹麦皇家剧院期间,胡贝先后饰演了从浪漫主义芭蕾如《仙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到新古典主义作品如乔治•巴兰钦的《阿波罗》等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大部分保留剧目中的主要角色。1992年,胡贝在纽约城市芭蕾舞团首演了巴兰钦作品《多尼采蒂变奏》。其后,他迅速成为舞团的明星演员,直至2008年告别舞台。期间他主演了巴兰钦、杰罗姆•罗宾斯、彼得•马丁斯等风格多样的作品。

  过去15年里,胡贝编创和导演了众多优秀芭蕾作品,其中以与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合作最多。2008年,他与索莱拉•艾格伦德联合导演了《吉赛尔》;次年,二人又基于布农维尔版本一同导演了新版《拿波里》;2011年,他们再度联手,编创了更具现代感的布农维尔作品《民间故事》。2012年,胡贝复排了马里乌斯•彼季帕的经典作品《舞姬》。2014年他大胆启用舞团见习和最年轻的演员,创作了取材于莎士比亚同名小说的舞剧《第十二夜》。上一演出季中,胡贝又以与众不同的布景赋予《仙女》全新的生命,并和西莉亚•山多夫携手,利用照明和视觉效果创作了一版极简主义而更加影像化的《天鹅湖》。

  胡贝自2008/2009演出季起担任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剧目:《拿波里》

  《拿波里》讲述了年轻情侣特瑞西娜和展纳罗历经艰辛终成眷属的浪漫爱情故事。家庭出身的差异和世俗的压力让两个青年人深陷困境,然而忠贞的爱情和坚定的信仰使他们最终战胜了一切赢得一生幸福。剧中第一幕与第三幕热情明快和活力十足的民俗色彩与第二幕邪恶而诱人的蓝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如一切美好童话故事的结局:最终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而爱情战胜了死亡。

  《拿波里》1842年3月29日在丹麦皇家剧院成功首演,自此成为丹麦最受欢迎的芭蕾舞剧作品之一。该剧不仅是布农维尔的众多杰作之一,也是国际芭蕾舞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该剧取材于民间故事,映射出浪漫主义芭蕾以及伯南威尔本人的艺术价值观。“喜悦”是《拿波里》的主题,该剧也成为乐观积极的丹麦民族解读浪漫主义的闪亮典范。

  剧目:《仙女》

  《仙女》的最初版本由菲利波•塔里奥尼根据让•修尼兹霍法尔的音乐创作,1832年3月12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布农维尔在巴黎观看了演出后决定以同样的故事编创全新的《仙女》。由于施耐茨胡佛的音乐价格不菲,他只得聘请当时年仅20岁的作曲家赫尔曼•西维里恩•洛文斯基奥尔德重新谱曲。1836年11月28日,布农维尔的《仙女》在丹麦皇家剧院首演,由露西尔•格兰饰演仙女,布农维尔本人饰演詹姆斯。几十年后,塔里奥尼的《仙女》已经从巴黎歌剧院的舞台上销声匿迹,而布农维尔的《仙女》却在丹麦传承下来成为保留剧目。徒然神往的詹姆斯、可望不可及的仙女和邪恶女巫的故事在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足尖下一代代流传。

  《仙女》基调忧郁以悲剧结尾,一反编舞家的乐观主义风格,却是布农维尔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该剧是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作,表达出人性对新奇未知世界和完美女性的热烈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中产阶级在已知现实的安逸与充满诱惑的未知幻象间永无休止痛苦挣扎的窘迫。

  剧目:《主题与变奏》

  《主题与变奏》音乐取自柴可夫斯基G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最后一乐章,巴兰钦借此向他熟知而热爱的芭蕾大师马里乌斯•彼季帕表达无限敬意。他曾说到,“这是对彼季帕与柴可夫斯基合作时期俄罗斯古典芭蕾鼎盛时期的纪念。”《主题与变奏》中首席舞者、独舞和群舞都有着清晰的俄罗斯传统芭蕾的影子,同时展示了巴兰钦自如驾驭肢体动作与音乐间关系的独特能力,代表了二十世纪舞蹈的现代性和纯粹性。

  《主题与变奏》不仅对编舞者是极大的挑战,也需要舞者以令人叹为观止的技巧全力表现。像彼季帕一样,巴兰钦在几段独舞、一段主题双人舞、变奏和结尾高潮处全部26位舞者的群舞中都巧妙运用重复。《主题与变奏》以形式之美映射出音乐主题的简洁,正如巴兰钦自述的,“优雅而凝练,纯粹如莫扎特”。